商品詳細介紹
機智的育兒生活指導手冊:資深兒童臨床心理師分享有智慧的教養建議,用
對話練習和親子遊戲幫助大人教好孩子
父母的知識、信念與堅持,就像陽光、空氣和水,
讓教養種子得以發芽茁壯!
教育疑惑雖無法在彈指間就讓人豁然開朗,
但只要大人不放棄學習,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真實家庭的互動故事+多年的兒童臨床經驗+實用教養技巧練習+創意親子遊戲,
資深兒童臨床心理師陪你從原生家庭出發,一起找出教育盲點,解開教養迷思,
提供不同性格的孩子最適教養型態,育兒路上不再力不從心,
是新世代父母在孩子學齡前、學齡期,不可錯過、充滿智慧的教養手冊。
※本書為《關於教養這件事:資深兒童臨床心理師帶你理解原生家庭、婚姻關係對教養的影響,並提供解決之道》一書之修訂版
【本書內容】
︱孩子各式各樣不受控的脫序行為,資深兒童臨床心理師用實證故事+小劇場方式,
帶你逐步練習應對、見招拆招,教養不卡關
■不好好吃飯、在餐廳裡跑來跑去坐不住
■依賴不獨立,睡覺總要大人陪
■不順心不如意,孩子就哭鬧不停
■總在學校和同儕相處有問題
■做事拖拉、不專注,功課永遠寫不完
......
孩子會因不同的人/時/事/地,而有不同的教養需求,全書以插圖及說故事的方式,一目了然、清楚易讀的直擊重點,分享新世代父母如何運用智慧化解在教養路上的困境,提供實用技巧、應對練習,帶父母一步一步的學習、調整,方能徹底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定能教得好!
︱跟著資深兒童臨床心理師的創意親子遊戲,寓教於樂,只要掃一下QR CODE,
善用引導式教育,培養孩子養成行為自律能力
針對學齡前、學齡期的孩子,臨床心理師特別收錄了有趣好玩的創意親子遊戲,文字影音互相搭配,只要掃一下QR CODE,就能用遊戲互動的方式,讓孩子培養多元能力,包括:
■提升專注力
■加強彈性思考能力
■增加安全感
■訓練表達能力
■學習理財規劃
■解決問題能力
■衝動控制的能力
■自我安撫能力
■適當行為的反應
︱分享多年來實證有效的教養輔具製作及執行方式,搭配教孩子技巧,親子關係更親密
分享新世代「不吼、不叫、不動怒」的教育方式,父母們只要善加利用「家庭代幣制度」、
「我好冷靜區」......這些教養輔具,教孩子不費力,包括:
■獎勵孩子主動表現好行為、提升自信心的練習
■轉移注意力的練習
■情緒察覺的練習
■彈性思考的練習
■冷靜的練習
︱帶你理解原生家庭、婚姻對教養的影響,並提供解決之道,親子教養定能雙贏
新世代父母必需學習:
■新舊世代的矛盾影響著下一代的教育,搞定婆媳問題,讓阻力變助力
■培養神隊友之策,父母和諧分工,教養方能同調
■「我不要變成像我爸媽一樣的父母!」帶你追本溯源,擺脫原生家庭的恐龍級教養
【精選內文】
/作者簡介/
■吳怡賢(資深兒童臨床心理師)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碩士
經歷: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臨床心理科(2002-2005)
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幹事(2005-2008)
國立成大醫院成人精神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2009-2010)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臨床心理師(2011-2015)
校園行動心理師(2011)
高雄醫學大學兼任講師(2014)
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年度優良教師(2017)
106年度花蓮縣優良臨床心理師(2017)
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臨床心理師(2015-2018)
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一級資深臨床教師(2017)
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臨床心理科兒少保護小組負責人(2015-2018)
花蓮地方法院家事調解委員(2018)
花蓮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總幹事(2016-2018)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109學年度優良教師候選人(2021)
現職:
教學醫院臨床心理師
資深兒童臨床教師
專長:
兒童發展評估、兒童情緒/行為評估、兒童行為矯正技術、兒童人際互動技巧、兒童情緒調節技巧、認知行為治療、兒童遊戲治療、親職教育,帶領過多場兒童成長團體,透過有趣的活動,協助兒童專注、情緒調節及增加社交技能。
著作:
碩士論文:母親害怕氣質、產前焦慮及產後憂鬱對四個月嬰兒氣質的影響:追蹤研究(2010)
學術海報發表:
Effectiveness for 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in a population of ADHD boys from parents’ view.(2017)
Maternal Temperament, Prenatal and Postnatal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Perceived Childcare Stress as Predictors of Infant Tempera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2008)
書籍編審:
優雅媽媽不抓狂:教養實戰X專家解析,輕鬆化解21個孩子讓家長崩潰的戲碼(2018)
/作者序/
「他為什麼會這樣?」
面對眼前憂心忡忡的家長,比起專業的臨床分析,我更想給家長一個肯定的回應:「你已經盡力了!」我看到的不是一位舉手發問的學生,而是身心俱疲的人生,其描述的故事不僅是教養孩子的挫折,更多的是自己的生命故事,可能是童年如何在嚴厲的教養環境中生存、如何努力達成他人的期望、如何與伴侶的家庭諜對諜、如何面對婚姻的殘酷等等,看不清自己未來的方向及育兒路上的美好。
「我是不是做錯了?」
這句話是我與家長互動中,最常聽到的教養疑惑。當家長對孩子付出的越多,越容易增強這樣的感覺。我們也很希望有一個回答,可以讓一切教養疑惑豁然開朗、賦予教養者滿滿的正向能量,並讓孩子成為有為青年。這不是一個需要法官判案的議題,沒有辦法給出對錯的答案。但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每個家庭的特質及其成員的獨特性,我們就有機會找出適合的教養策略。
「都試過了,沒有用!」
這是許多受教養苦難的家長心聲;即便是心理學家父母用盡所有心理學知識來關懷及教養孩子,仍然避不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情緒與行為脫序,經常也需要立正站好,聽他人告訴你要怎麼教養孩子,但知識、信念與堅持,就像陽光、空氣和水,讓教養種子得以發芽茁壯。
我習慣在衡鑑室中為小伙伴們準備一些簡單的玩具,包括小汽車、玩偶、貼紙、積木、畫筆等等,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打發無聊的等待時光,更愛偷偷觀察他們的反應:是否充滿好奇,還是呆望著玩具;是否會放棄打不開的玩具,還是主動求助;是否也正關注著大人們的一舉一動。孩子的遊戲像是一扇透明的窗戶,讓我窺視孩子的內心,當被孩子邀請遊戲,才是獲得入門的鑰匙。若有足夠時間讓我們思考與探索,有足夠的空間讓孩子成長與摸索,我相信仍有機會讓這些教養疑惑邁向豁然開朗的境地,讓教養信念開花結果。
我嘗試將許多家庭的互動故事進行分析及整理,結合多年來的兒童臨床經驗,催生出書中的各個單元,提供實用的教養技巧及創意親子遊戲,期待為教養者帶來思考及前進的動力,讓親子可在未來共同回憶這段美好的時光。教養的路途有點遙遠,風景並不總是這麼美麗,但路邊偶而出現的小花會讓我們知道,百花綻放的秀麗風光就在路的盡頭。
/目錄/
自序
- 教養從步入婚姻前開始── 原生家庭對日後教養的影響
性格——認識自己
原生家庭——教養的遺傳
戀愛進行式——承諾這件事
步入婚姻前——停、看、聽
結婚這檔事——誰說了算
- 從懷孕就開始的教養故事── 準媽咪的心情和另一伴侶都是教養重要關鍵
懷孕考量——身心及其他方面的準備
孕期——母親情緒的影響
初為人母——集多元角色於一身
父親的角色——強有力的神隊友
- 父母最想知道的教養困惑── 如何在不同場景做最合適的親子互動與教育
■環境場景:客廳裡
教養故事(永遠做不完的事)/模擬小劇場/家長還想問
教養小遊戲:尋找彩虹國度
■環境場景:小孩房
教養故事(不存在的朋友)/模擬小劇場/家長還想問
教養小遊戲:捉鬼大師
■環境場景:公園裡
教養故事(他不借我玩具槍)/模擬小劇場/家長還想問
教養小遊戲:發生什麼事?
■環境場景:餐廳裡
教養故事(無所不用的彈跳椅)/模擬小劇場/家長還想問
教養小遊戲:可以不可以
■環境場景:大賣場
教養故事(地板動作大師)/模擬小劇場/家長還想問
教養小遊戲:冒險旅行去
■環境場景:捷運上
教養故事(捷運上的紅椅子)/模擬小劇場/家長還想問
教養小遊戲:口是心非
■環境場景:阿嬤家
教養故事(老人與孩子)/模擬小劇場/家長還想問
教養小遊戲:隨便亂想
■環境場景:學校裡
教養故事(我沒有朋友)/模擬小劇場/家長還想問
教養小遊戲:不能說的秘密
■環境場景:醫院裡
教養故事(隨時隨地暴怒一下)/模擬小劇場/家長還想問
教養小遊戲:東摸摸西摸摸
- 最實用的教養技巧:幫助孩子的正向行為與情緒調節──
父母在教養上可以善用的工具與方法
家庭代幣制度
我好冷靜區
/內文精選/
教養故事:
永遠做不完的事星期一晚間六點十五分,廚房裡傳來鏗鏗鏘鏘的炒菜聲,客廳的桌上放著吃到一半的布丁,一旁有半開的鉛筆盒及國語習作本,沙發椅上歪斜的躺著慵懶的書包,餐盒從書包洞口滑落在一旁,房內四處散落各種積木、車子及不知名玩具部件,場景好不熱鬧。電視上正播放機械戰甲大戰,各種光線交替出現,一個孩子右手拿著湯匙、左手拿著鉛筆,正站在電視機前,眼睛裡反射出五彩光束。一瞬間,電視畫面消失了,孩子疑惑的四處張望了一下,赫然發現身旁站著怒氣沖沖的媽媽:「你到底要我說幾百次?」媽媽不等孩子回過神,連珠炮似的說著:「我說吃完點心馬上寫作業,結果你作業沒寫完就跑來看電視!還有,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便當拿出來洗,你看你把客廳搞得那麼亂,叫你趕快收一收,也都不理,到底在忙什麼?現在趕快做一做!」轉身便又回到廚房去,留下一臉茫然的孩子。
★教養重點:
˙為什麼講過幾百次的事都記不住?
˙為什麼一件事沒做完,又跑去做別的事?
˙為什麼孩子沒耐心/沒在聽/心不在焉?
模擬小劇場--為什麼講過幾百次的事都記不住?
1 觀察孩子不專心的原因
(冷靜媽望著凌亂不堪的客廳,及正黏在電視機前面靈魂出竅的孩子,等到了廣告時間,靜靜地走了過去,拍了拍孩子的肩,並先把電視關起來一下。)
(介入要點:當孩子正在專注某件事情,建議找到空檔介入,較能相對不費力喚起其注意力,強制的中斷其注意力,通常會引起負面情緒,可能無法將接下來要交代的事情聽進去。)
(冷靜媽)你眼睛看我,仔細聽我說,等一下演廣告的時候,電視就關起來,然後把便當盒拿來給我。
(介入要點:確定孩子的注意力在要交代的事情上,清楚說出指令。)
(隨興孩點點頭,心不在焉地回答)好。
(冷靜媽)我剛剛說什麼,你再說一次給我聽。
(隨興孩)拿便當盒給妳。
(冷靜媽)什麼時候呢?
(隨興孩)看完電視。
(冷靜媽)什麼時候看完電視?
(隨興孩)演完。
(冷靜媽)是再看一下,演廣告的時候
(隨興孩)好。
(介入要點:確定孩子接受到的指令。)
冷靜媽重新將電視打開,轉身回到廚房繼續煮晚餐。
2. 一次交代一個指令,確實完成後,再交代下一個。
冷靜媽仔細聽著電視上的聲音,接著聽到了熟悉的廣告臺詞,持續觀察孩子是否有動靜。過了一會,孩子帶著便當盒叮叮咚咚的跑進廚房。
(介入要點:下達指令後,要仔細監督是否完成。)
(冷靜媽)很好,你有記得把便當拿過來,現在去把電視關起來。
(隨興孩試探地說)不能看了嗎?
(冷靜媽)我們剛剛有說好了,演廣告的時候電視關起來。
(介入要點:孩子可能會想要討價還價,要堅持約定事項。)
(隨興孩失望地說)好~啦。
(冷靜媽)電視關起來以後,把作業和鉛筆盒收進書包,然後再過來找我。
小孩悻悻然地走去客廳關電視,媽媽等了一下子,覺察孩子沒有收東西的動靜,走到客廳發現書包放在桌上,孩子拿著湯匙正要吃剩下一半的布丁。
(冷靜媽走到孩子的身邊)我剛剛是說書包收好以後來找我,不是坐下來吃點心。
(介入要點:必要時要提醒及督促,養成孩子確實執行指令的習慣。)
(隨興孩)可是我布丁還沒吃完。
(冷靜媽)我知道你還沒吃完,只好吃完飯再吃了,現在把布丁和湯匙拿到廚房。
(冷靜媽看著孩子從廚房回來以後)現在把書包放到你的房間裡,出來後將客廳的玩具都收進玩具箱裡。
(隨興孩)收完以後我可以繼續看卡通嗎?
(冷靜媽)我們之前的約定是寫完功課才可以看卡通,你功課完成了沒有?
(介入要點:重申行為約定內容。)
(隨興孩)還差一點點。
(冷靜媽)那就沒辦法繼續看,因為功課沒有寫完。
(介入要點:執行行為約定內容。)
(隨興孩)那我收完以後要幹嘛?
(冷靜媽)你收完以後來找我,我再告訴你。
(介入要點:避免一次交代過多事項,待孩子可確實執行後,再增加交代的事項。)
3. 針對孩子的分心問題,擬定適用的計畫。
晚餐過後,冷靜媽與隨興孩子討論如何幫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冷靜媽)我發現你有很多事情都做得不錯,例如:你吃完飯會把碗收到洗碗槽、會把曬好的衣服拿到房間放好。
(介入要點:和孩子討論行為約定前,先說「好行為」,再談「需要進步的行為」,避免讓每次談話都落入「又要講我哪裡不好」的感覺,增加孩子願意進行討論的動機。)
(隨興孩高興的表示)我都有記得對不對。
(冷靜媽)這些你都記得很好,可是有些事情沒記好就很可惜,例如:便當盒忘記洗或作業忘記寫,隔天到學校就會很麻煩。
(隨興孩)我有時候會記得啊!
(冷靜媽)我們來想一些方法,讓你一直都會記得,如果每天都有完成該做的事情,我們就累積點數換獎勵。
(隨興孩)好啊,那我要換小汽車。
(冷靜媽)那我們來討論要用幾點才可以換到。
(介入要點:利用「家庭代幣制度」(第四章會詳細介紹)增加孩子的改變動機。)
媽媽發現孩子聽話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且缺乏組織性,決定使用圖表輔助,讓孩子學習如何逐步完成事項。媽媽與孩子共同製作了一張「回家任務攻略」,媽媽負責寫文字,孩子畫上插圖,貼在客廳的牆上。
※回家任務攻略
第一關 → 便當盒拿到洗碗槽 →1點(點心一份)
第二關 → 完成回家作業 →1點
第三關 → 收拾玩具 →1點(看電視or玩玩具30分鐘)
(隨興孩)我現在把玩具收進房間,有一點嗎?
(冷靜媽)可以啊,馬上獲得一點。
(介入要點:立即實作,讓孩子對於點數系統獲得正向經驗及成就感。)
家長還想問
˙為什麼一件事沒做完,又跑去做別的事?
許多家長都經歷過忙碌了一天,或是在週末想要好好休息一下的時候,看到孩子把家裡搞得一團亂或是該做的事都沒有做,煩躁及無奈的心情油然而至,平時該教該管也沒少,為什麼孩子就是學不會「自律」,什麼事情都要反覆講個好幾遍,做事總是虎頭蛇尾;但若有一天孩子把你交代的每一個細節都完美處理,帶來的可能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反而還會讓你懷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要讓孩子學會自律,注意細節,需要循序漸進的改變,除了要適應天生的氣質表現,還要將自律與組織性內化,不妨從以下方向思考:
1. 了解孩子天生的氣質
有些孩子天生對事物的堅持度低,對任何事情都三分鐘熱度,還沒培養出興趣就可能轉向其他的活動;有些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只要外界有其他的刺激出現,就容易停下手邊的活動,轉向其他的活動。對於堅持度低的孩子,建議可從其可能感興趣的活動下手,鼓勵孩子再堅持一下,或不斷找出活動中的樂趣及陪伴面對難關,在興趣中培養成就感及增加堅持度。對於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則要盡量降低孩子活動時的外界刺激,例如:寫作業在單純的空間及空無一物的桌面進行、玩具採用以物換物的策略,將玩完的玩具收好後才能換下一個玩具。
2. 評估孩子理解的能力
對一些孩子來說,圖像能力可能優於語文能力,或一次記住三件事情對他們來說很困難,也可能是天生的組織能力較差。當我們發現孩子一直無法順利執行一系列的任務,不妨從一次交代一個任務開始練習,也可用圖表輔助,再慢慢增加任務數,增強孩子的組織能力。
˙為什麼孩子沒耐心/沒在聽/心不在焉?
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有沒耐心、沒在聽或是心不在焉的時候,通常是在哪一種情境下呢?可能是事情太多、心中有煩惱、或太專注在某種活動上。要處理孩子的問題,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了解原因,再來才是對症下藥。當孩子腦中想的是被打斷的事、等一下想做的事、還有很多好玩卻還沒做的事,對於你現在要交代的「正經事」,聽到腦中都會自動轉譯成「@#$%^&*(」,隨便應答個「好」,就可以快點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反正還會說很多次,到時候再說。」就容易變成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的局面。要讓我們的「指令」變得有效率,建議掌握以下原則:
1. 下指令的時機,增加孩子對指令的「吸收度」。
若孩子處在焦慮狀態,建議要先處理其情緒,待其緩和後再下指令。若孩子專注在有興趣的活動中,建議避免打斷其活動,可找休息或轉換活動的空檔介入,否則容易陷入「叫破喉嚨也不會有人回你」的窘境。
2. 監督執行狀況,增加孩子對指令的「重視度」。
當確定孩子已經接收到指令之後,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來真的」,而不是演習模擬而已。為了建立孩子「重視」指令的習慣,在一開始確實監督每一個執行細節,可降低孩子習慣「不做也不會怎樣」或「逃避責任」的行為。當孩子學會確實執行指令,且在完成任務後獲得家長正面肯定,可以讓孩子感覺「我有能力完成這麼麻煩的事」,有助於增加自我效能感。
和孩子對話,你的孩子才會是你的孩子:用溝通陪你一起長大
當「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話題,引起震驚與熱議之後,
如何能避免親子關係陷入這樣的困境,是父母反思的當務之急!
「對話」是關鍵!和孩子好好溝通,你的孩子才會是你的孩子。
看本書作者瑤媽咪如何從教養素人變達人!
瑤媽咪和妳一樣,因為成為母親,才開始學習怎麼當一個媽媽,
在教養亞斯哥哥和活潑的弟弟這一路上也曾跌跌撞撞,
經歷過無數的挫折、掙扎和為難。
在這段過程裡,面對一直在成長改變的孩子,
於是開始學習、反省、修正,藉由14年來的實踐與記錄,
她深刻地領悟:
唯有真心的和孩子對話,從小培養和孩子溝通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同時也能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以及幸福感,家庭教養才能真正有效。
於是,藉由口耳相傳,瑤媽咪成功的教養方式,
也讓她搖身一變成為媽媽團裡的最佳顧問。
【本書特色】
- 結合實際與理論:
真實記錄14年來與孩子對話的點滴,配合家庭教育研究所學,有效地解決孩子在學習、人際、生活等等各方面問題,親子關係更親密。 - 文字連結影片:
透過掃QR CODE的方式,讓讀者實際操練如何與孩子互動、溝通,有效增進家庭和諧。
【本書內容】
1.最鮮活易操作的親子互動書
藉由一則則在生活/學習/行為/人際各方面真實的孩子成長陪伴日記,讓正為親子問題傷腦筋的父母們以及新手爸媽們,如看故事般地藉由當中的親子互動,找到與孩子對話、溝通的操作模式,重新掌握親子關係,找到教養的智慧。
2.最能拍拍媽媽的療癒暖心書
教養的過程,挫折、困難、傷心、無力感……總一波波襲來,讓擁有教育背景並實際教養兩個大男孩十多年豐富媽媽經驗的作者瑤媽咪,分享同理心的媽媽經以及內心話,藉由一則則的成長互動日記,讓媽咪們能擁有更多的親子教養智慧與夫妻相處哲學,並隨時給媽媽們最暖心的打氣、鼓勵與安慰。
3.最貼近分齡孩子的需求教養書
本書沒有浮誇的快速高效教養方式,全書是作者與孩子實際「對話」的操作手冊。如何與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對話,不高壓、無教條,一步步示範如何用有效的方法去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願意開口溝通;更可以從每一則故事裡找出一套最適合自己與孩子的親子對話模式。
【作者簡介】
■ 林儒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生/PE婚姻協談員資格。
因為成為母親,開始學習怎麼當一個媽媽,面對一直在成長改變的孩子,於是學習、思考、實踐、反省、修正,也成了基本的習慣。開始將生活中的點滴記錄下來,起初只是想寫下和孩子間的美好回憶;後來卻發現,透過書寫,自己也能再一次的思考、反芻,並藉由實踐,發現唯有跟子孩對話、陪伴孩子,給孩子安全感以及幸福感,好的教養方法才能真正落實;同時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媽媽也跟著一起成長。
【精選內文】
/前言/
/目錄/
PART1. 媽媽與孩子
①媽媽與小肥路的生活日常
●阿路的玻璃心
●人緣好不好有關係
②媽媽與亞斯哥哥恩恩的教養
●完全的接納
●外星球來的Skywalker
●不知變通?
●人際關係
●恩恩的愛恨情仇
PART2. 兄弟
●相親相愛
●不一樣
●同心合意
PART3. 有關學習-孩子在學校與日常
●什麼是學習?
●陪孩子成長
●生活常規
●學校不教的事
●讀聖經教養孩子
PART4. 媽媽經
●沒有100分的媽媽
●愛是根基
●父母感情好是孩子的安全感來源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內文/
【內文試閱】
●學習正視自己的感受
上週五,阿路下課回家,一進門就哭著說:「我好難過。」然後,我注意到他臉上、腳上都畫了很多彩色的線條……趕緊抱抱他,並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阿路在上第二堂英文課時,在紙上畫了一個人,然後他就想要把自己變得跟他畫的人一樣,所以他就用彩色筆幫自己在臉上、手上、腳上都畫上跟他紙上畫的人一樣的線條。阿路說英文老師好像還滿喜歡他這樣的,同學也一直靠近他,都很好奇他把自己畫成這樣。到第三堂課的老師,甚至還說要幫另外一個同學畫上豬鼻子……一直到這裡,阿路都沒有不好的感覺,也不覺得同學的笑或老師的反應有什麼惡意。
直到上第四堂課時,班導師說:「你畫成這樣大家都會嘲笑你,你去洗掉。」阿路這才開始覺得好難過,覺得被嘲笑了。
這事件裡其實包含了很多層面的議題,媽媽邊聽阿路敘述腦子邊整理,然後,再一個一個跟阿路聊:
一、先單純接受班導的好意
我跟阿路說:「老師是好意,因擔心你會被嘲笑,所以才會跟你這樣說。所以,先不管老師所說的內容是對或錯,我們先感受老師的好意。」
二、被嘲笑了嗎?
其實在班導師跟阿路說之前,阿路並不覺得自己被嘲笑了,雖然大家覺得他很好笑所以一直笑,但阿路自己也覺得很開心,那就好啦!自己的感受才最真實呀!
三、就算真的被嘲笑
我跟阿路說,他的確是做了一件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做的事,所以,別人一定會很好奇,或是覺得他很奇怪,也可能覺得他很酷……各式各樣的看法都可能會有。但如果這件事並不會傷害人,阿路也喜歡,媽媽覺得很好呀!都可以試試看。但是,也要有勇氣面對不一樣的看法,我用自己的短髮當例子,媽媽一直都喜歡像男生一樣的短髮,也被說過像男生、不可愛。但媽媽覺得自己這樣很好,所以還是留自己喜歡的髮型呀!
(這時阿路說:「不會呀!我覺得媽媽短髮很漂亮!」 貼心的孩子。)上帝爸爸造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地方。最後我抱著阿路為他禱告,他就開開心心的去吃飯了。當然,一整天他的臉跟腳都如他所願的跟他畫的人一模一樣。
這件事我想了一整天,也思考著要如何跟老師溝通……在不影響及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希望老師能讓阿路做他想嘗試的每一件事。
}媽媽內心話
幫助孩子釐清跟正視自己的感受,是孩子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大人們的言語多是帶著自己的想法,孩子很容易在大人的話語中迷失了自己的感受,因此陪伴孩子釐清感受是我們所看重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這樣的獨一無二如何在社會裡生存呢?孩子需要認識自己,需要有智慧去分辨他人的言語,更需要有勇氣活出自己的獨特,我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陪伴,讓孩子生出這些重要的能力。
}暖心加演小劇場
時尚?
剛染完新髮色回家……
阿路在一陣打量後說:
「媽咪,妳這個頭髮顏色有點銀銀白白的欸,
妳以後老了就會這樣了啊!這樣看起來變老了耶!」
呃……這是時尚!時尚!!(媽媽崩潰中~)
我家每天都有好笑到不行的對話。
●和朋友說再見
這是發生在週六教會團契時間結束後的事……
已經在外面奔波一整天的媽媽累了,只想快點回家休息,於是到地下室喊兩個小子們回家。恩恩正在教室裡跟兩個小朋友一起玩戰車士兵的玩具,我好聲好氣地說了三四次:「恩恩,媽媽累了,我們要回家囉!」
在玩的中間他停下來看看我,但感覺並沒有要收玩具、跟朋友說再見的打算,他什麼都沒做。很累的我心裡有了怒氣,但不想在他朋友前發脾氣,於是把他的悠遊卡放在桌上:「那我先坐車回去了,你再自己坐車回來。」接著我就生氣的走出教室。
走到教會門口等了一會兒,他跟弟弟還是沒有跟出來,又累又火的我就在脾氣要發作的時候,突然像是聽到了上帝的提醒:「嘿,妳忘了恩恩是亞斯的孩子了嗎?」
我按捺下怒火,轉身下樓,果然恩恩還再跟朋友玩,於是我又喊了一次:「哥哥,你真的不回家嗎?」他這時才趕緊從遊戲中抽身走出來(沒有跟朋友說再見)。
走出教會後,我問恩恩:「你知道我生氣了嗎?」
「嗯,妳剛剛進來時我才知道,所以我就趕快出來了。」恩恩喏喏地說。
媽媽就在一來一回的對話中理清了恩恩的想法:
一、恩恩一開始在媽媽說要回家時,他知道要回家了,他沒有任何行動是因為他還在思考要怎麼結束跟朋友的遊戲和怎麼跟朋友說再見。
這情況對一般的孩子來說,他們只要簡單的跟朋友說:「我要回家了,再見。」就好了,像弟弟阿路就可以,但對恩恩來說,「怎麼說?說什麼?」這種社交辭令,就像是密碼一樣難解。
二、媽媽沒等他反應過來,就給了他「自己坐車回家」的指令,因此他就停止了思考上一個問題,直接接受了媽媽這個一聽就知道怎麼執行的指令。
三、他不能明白後來媽媽怎麼又折回來了?原來媽媽在生氣了!還有「自己坐車回家」竟是反話!
我之所以把這件事寫的這麼清楚,是因為好多亞斯的孩子都跟恩恩一樣,我們大人常常會因為覺得他們好聰明,然後就忘了他們原來有的困難跟需要的幫助,連我這個媽都會忘記啊!
當天完全狀況外的弟弟阿路,被媽媽先回家的舉動驚嚇到,因為他沒跟哥哥在同一間教室,並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後悔的媽媽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以示道歉,還請他吃冰平復心情。
至於,對恩恩的部分,我不僅深刻反省錯待他的地方,也更仔細思考該如何正確教導恩恩,讓他對「話語」能有更多的正確理解,同時,也該幫助他想好因應之道,讓他能有跟朋友「說再見」的能力。
}媽媽內心話
晚上跟恩恩練習了一些跟朋友道別可能會發生的狀況,也事先幫他想好一些應對的用語,在過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他的困難,他像背臺詞般生硬地說出道別要說的臺詞,扮演朋友的我,若在他的臺詞中插入了其他的話,他就會傻住,不知所措,或是會覺得別人說話都太快,他反應不過來了……
恩恩的這條人際社交之路才要開始,一定還有更多的困難會出現,但我相信上帝也會給媽媽更多智慧來面對處理的。
}暖心加演小劇場
生日禮物
晚上十點多,我接到恩恩的電話……
他邊哭邊說:「媽媽,妳還不回來?我就不能送你禮物了,
過十二點妳的生日就要過了,就要等明年了。」
我趕緊答應他一定會在十二點前到家,
於是只好放可憐的爸爸自己一個人繼續工作,我趕快飛車
回家。
回到家十一點多一點,恩恩已經忍不住打瞌睡睡著了。
我爬上他的床抱抱他,小聲地跟他說:「媽媽趕回來了哦!
謝謝你這麼愛我,我好感動,禮物明天再送哦!」
他迷迷糊糊的應了我,繼續睡。(真的是太睏了呀!)
隔天晚上,他為我表演了他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
我真的好感動,感謝主,讓我有一個這麼棒的孩子!
●「抱怨」VS「說出自己感受」
路加福音6:45「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
有一回,全家去忘憂森林玩,恩恩一路上不停地說:「我的鞋髒了。」「下次不要再來這種地方玩了。」「這裡有什麼好看的?」「要走了沒啊?﹂……聽著我都快發怒了!
「恩恩,你可以不要再抱怨了嗎?」我試著制止他。
「可是,妳不是都要我說出自己的感受嗎?!」恩恩理所當然的回答我。我這才驚覺恩恩竟把「抱怨」解釋為「說出自己感受」,把二者劃上等號了!於是,我們開始談這兩件事的不同。
回到家,我讀聖經「腓立比書2:14」的話給他聽:「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解釋當中的意思是「上帝不要我們發怨言」。
那上帝說的「不要發怨言」又是指什麼呢?
我帶恩恩一起看了「出埃及記 16:3」裡寫的:「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
「恩恩,你覺得以色列人民是『抱怨』還是『說出自己感受』?」
「抱怨吧!」
「為什麼你覺得是抱怨呢?」
「因為口氣和說話的方式。」
「可是這些也真的是他們的感受啊!」我繼續反問恩恩,「所以也是在『說出自己感受』啊!」
「嗯……但他們只想到自己。」恩恩支支唔唔地擠出這一句話。
「欸?你好像說到一個重點。」我鼓勵恩恩繼續說出他的想法。
「他們當奴隸時想逃走,逃走了又覺得當奴隸比較好,他們都只想到自己。」
很棒!藉由這樣的引證討論,讓恩恩能夠分辨自己說的到底是「抱怨」還是「說出自己感受」,清楚明白兩者間的不同,相信下回在心裡有話想說出口之前,一定更能掌握分際,同時多一分體貼別人的心意。
}媽媽內心話
其實媽媽不打算給恩恩什麼正確答案,只希望他能透過思考,自己去找到答案。許多的父母總是習慣地用訓斥或規定的方式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或許這樣的教育方法又直接又快,但我更希望藉由引導,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分析事情,或許要花較多的時間,但唯有讓他自己能夠想通、理解,同時接受,才真的能由內而外地改變言行,也方能有效長久。